Search stories, writers or societies
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
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
×
Write down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
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: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.
另外成長完成的主角也不是不存在,例如福爾摩斯那類偵探型的,很多時候都被描繪成沒有明顯缺點,也不用經一事長一智,認真查案就有辦法破案。
近年的轉生開掛型也不少,就是主角不需要成長,本身就有解決事態的手段和知識。
總之角色設定有沒有缺點算是因人而異(也看故事裡的環境),設定一個有明顯缺點的主角讓他面對缺點成長當然也是可以的。
因為有故事前的那段不可逆的人生,才把角色塑造成如今這股個性,我是這樣理解。所謂的優缺點,則是角色在不同場景與不同人互動下,對過去的回應。
只是有時寫不好導致人物產生太多面向,就弄得跟人格分裂一樣就是了。所以以「過去」逆推出個性是否正確,我也不知道。
而且我看有專家也說寫作時,不要太把內容放在過去身上之類。
我自己也是挺看重角色的過去,畢竟過去是形成現今人格的重要元素。
至於寫作時別太把內容放在過去……大概是因為有一類讀者比起角色的過去(時序往前),更愛看由現在開始展開的劇情吧(時序往後)?我自己看東西上也是比較愛看「現在」發生的故事,一旦花太長的篇幅去寫過去的事,我心裡也會有「怎麼還不跳回現在」的感覺。
這也許與你所說的「不可逆」有關,通常讀者都是想看角色能夠「改變些什麼」(像是逆境啊、自己和旁人的心態),而過去是個不可逆的東西,也就是無法期待「角色改變什麼帶來的心靈淨化作用(說カタルシス應該較懂)」?這邊很大程度算是我不負責任猜的,看看就好。
不過也有一些過去篇/前傳很受歡迎的事例,例如咒術迴戰的懷玉・玉折篇、進擊巨人的過去篇,所以在過去下多少篇幅,大概會因故事性質和故事進行到哪兒,要交待什麼東西有所改變。
像是有個角色過去曾因為幫助人卻被背刺,導致他現在態度冷漠,不愛幫助人,這件事以角色來說是影響性格的重要事件,但如果你的現在,是讓這個孤僻的主角,能與人交際,再度交到好朋友,有個充實的學園生活,那你的描述重點,主要就還是要擺在現在。
以故事流程來說,假設描述故事現在的比例是8,那描述過去這個背刺的比例就是2。
因為你的故事重點是現在主角的改變,與享受學園生活,如果過去的比例太多,就會模糊重點。
這件事對主角有一定重要性,跟在本篇花大半的篇幅描述是兩回事。
可以參考一下。
但因為他不太清楚怎麼說明這種感受,所以用角色的缺點來表述。
但換個想法就是「不把角色設定很明確的缺點」,其實故事也是成立的。所以我是覺得不用那麼默守「角色應該有個缺點」的成規而已。
至於光明和黑暗這些故事要放多少端看選擇吧,有人喜歡輕鬆看好人打壞人,有人喜歡看黑深殘。每人都可以寫自己喜歡的比例,讀者也能挑自己喜歡看的作品。
如果往這個角色應該有個缺點去想,會能稍微消弭這個偏誤,增添身為人的自然感。
當然,會依照表露缺點而去刻意安排劇情,這就是中階作者會遇到的問題。而這種刻意,造成故事主線的偏離,過多的雜質,這是需要被自身檢查出來的問題。
個性所帶來的相對,以及自然感,這是比較高階、有經驗的作者才能運用自如、或者說能用體現出這種精神的方式來操作。
而這時候,與其說是缺點,不如是往共通性去想。假設蔚藍檔案的咪卡做完一件事會立刻後悔,跟許多人有著一樣的反應,也就是完事當下,會為自己做的事馬上感到焦慮與在意之類的,因此有類似經驗的觀眾便感到親近。
讀者感到親近,也就代表不會因為這種塑造而過於反感。因此,這是比較自然的做法。
所以,一開始如果說要設定角色的缺點,可能不太精確,但新手的確需要這種比較強的要素來拉開光譜的兩極,而等比較有經驗之後,就能自己往更加自然的方向調整譜線。
那其實主體感覺上在角色「好」的地方,而不是「壞」的地方。但感覺上坊間的教學好像不太有提到設計缺點時,應該同時設計角色優點,只是很強調人要有缺點。如果單是照著做一個搞不好,好像會讓角色像人格分裂一樣……
比較接近的應該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,反之亦言吧。
反倒是華人擅長挑人缺點,所以這方面算是比較速成有效。
如果要說具體優點的話,有廣泛的興趣,不會排斥新事物(但華人會貶低說這是梧鼠技窮,不專心)、能針對問題深入研究(但一般華人社會在這點會偏見於覺得這種人過於鑽牛角尖)、能因應團體中各種人的需求,尋找最佳的變通解決方案(這個日輕戀愛喜劇有,但臺灣人很少發現這其實是人的優點)。
而導致故事中,認為優點就是籠統那幾個,因為未曾注意過,所以也不擅長於故事安排內表現角色優點。大概是這樣吧。
所以我才覺得不用特地去設定缺點,隨著故事正常的進行,一個人的不足之處應該是會自然浮現,除非作者完全不打算讓他遇到困難。
總感覺「一定要設定缺點」是一種對某時期英雄角色過於完美而做的意識反發(80年代前很流行)。以現代的價值觀和平日接觸的作品,這已經是自然會存在於作品中的東西,過度意識總覺得會被這框框限制著自己。
畢竟我想了想,如果要我一開始從共通性去構思,或者考慮自然的角色,我應該腦中會一片空白w
而角色的缺點也自然提供了角色在故事中要克服的難題,算是個一舉兩得的方法。
不過這樣子「設定角色缺點」不太是如字面那樣解讀,而是話中有話。 作為新手兵法好像會令很多人搞得本末倒置。(希望不會)
然後你認為在故事中自然展現出來,是源於你龐大的數據庫,以及內存思考能力,一般人沒辦法。要做到自然才是最難的,
另外當然也可以不用思考角色缺點這個輔助輪,而是以思考角色跟觀眾、自己的共通性的塑造方式會更清楚完整,不過也需要更多引導或是說明,使人能學會這樣的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