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 stories, writers or societies
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
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
×
Write down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
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: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.
這首詩很有紀伯倫《先知》裡面〈論孩子〉的感覺: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72302/fullpage
(那個「on」是「論」的意思~)
而瑩瑩妳這首〈曾經 現在 未來〉不單是先知告訴眾人「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」;而是以一個成年人「我」的視角,回溯過去父/母對待「我」的方式。當「我」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,本想控制,卻想起曾經被對待的方式,然後,「我」選擇放手。
這是兩代的親情,親情並不完全是正向的,以親情為名的桎梏 (ㄓˋ ㄍㄨˋ,腳鐐手銬),也所在多有。
幸好,這首詩裡的「我」,能夠覺醒。
是一首知性詩,很棒!
因為行數所限,沒能看見更深入&更細節的探討,期待瑩瑩寫出一部知性詩作品,屆時,請記得 tag 我去閱讀!
我記得最早看見妳的詩作,是在很早(?舉辦的「新詩創作」(題主:蝦米餅) 創挑上面,當時我就很欣賞,並且留言:
penana.com/article/1037176
我個人覺得,瑩瑩妳的新詩不是柔美風格,亦非文青路線,文字不雕琢,但是發人深省。
可能有人會覺得比較「散文化」,但我認為,新詩,本來就不只一種樣貌,有 N 個寫詩的人,就有 Nⁿ 種詩的模樣。
新詩創作,沒有什麼單一的標準答案,除非寫的是樣板詩。
順道一提,我在那個創挑,投了四首詩 (那個創挑不限參賽者投稿篇數),其中第一首〈等待甘霖〉,3 秒鐘完成,哈哈!!
penana.com/article/1037774
(請見留言區)
對我來說,寫詩,最緊要好玩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