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 stories, writers or societies
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
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
×
Write down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
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: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.
目前我也只辦這兩個創挑就是,週會這個則是以年為單位在做的長期創挑。
正在學習積極參加創挑來參與這裡社群的部分。
之前寫某部奇幻小說的時候也想過這個問題,為什麼是主角應得的,而不是其他人,為此苦惱很久。
最後想到的就是給對照組,別人做了甚麼選擇所以他不需要去承擔這些,而主角是做了甚麼與別人不同的選擇,所以他需要去承擔這些。
畢竟當多數人都選擇比較輕鬆的道路時,願意選擇比較困難的人肯定有他的理由在,這時候就算不講明,讀者如果對這樣的選擇有疑問,就會自己去想答案,而不是只覺得主角很慘這樣。
對照出角色們的選擇,確實是關鍵......
感謝你。
我覺得一段時間後回頭看,會嫌棄自己文筆,也算是一種進步?ww
我自己覺得相比第一人稱,第三人稱更容易引起共鳴,因為第一人稱局限了我的思考模式。例如,如果我不是完美主義者,但「我」(主角)事事一絲不苟,我便會看得很痛苦,不想不停看「我」(主角)挑剔這挑剔那;反而第三人稱,能讓我抽離去看一個完美主義的主角,甚至在猜想如果我是主角會怎樣做——典型例子是哈利XD,原著中看他衝動中二亂發脾氣我有吐糟,他害死天狼星讓我又哭又罵,但仍會看下去。
這又好比看電影,我們不用以主角視角出發,也能為電影哭得一把鼻涕一包眼淚。一方面因為想像空間更大,另一方面也因為不同讀者有不同的經驗,自己會找到與作品共鳴的地方。
又比如「試煉」一章(留言前有去單看這章),我讀阿明視角(其二)時,沒太大感覺——尤其我是屬於緊急關頭腦海會一片空白,只能憑本能行動的類型,反而不自覺地SKIP了很多阿明的「我」獨白;但看次郎視角(其三)時,我反而會緊張,也有點佩服阿明想到這種方法。
不過我也想,可能因為有先看阿明視角,而對他的決定有模糊的印象,成功引起後來的緊張與佩服感?順帶一提,第一人稱轉換視角很成功,我第一次看也能分清誰跟誰!(後來來回看了幾次除了分隔線標示外,是怎樣寫XDDD)
為了營造某種效果,寫作時也很多考量⋯⋯我自己讀試稿的朋友曾勸我,不要忘記創作者很難完完全全掌控讀者的想法——即使是殿堂級作家,也無法牽動所有人的情緒;即使經典,也不是人人喜歡看。所以我想,重要的不是「應該」有共鳴,而是「有沒有可能」有共鳴?通過不同側面增加讀者同情角色/認為角色「應得」的可能性?
但是對於《與「機甲」的交線點 ✗》來說,第一人稱視角已經是根生蒂固(也許是病入膏肓?)的主要敘事工具了......這可能是為什麼我會那麼困擾的關係。
不過!也正是因為這樣,用切換視角的方式來做出一個類似「平衡報導」的狀態, 若能讓閱讀的當下有「原來從這視角看的時候會變成這樣啊......」之類的換位思考,也許能讓讀者比較能夠抽離角色視角當下的狀態,進而用自己的想法去評價角色。
話是這麼說,我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有那個能力啦。
另外想感謝您在回覆這篇文前還特地來看我的拙作,能夠用其中的內容討論是我沒有預料到的。
「緊急關頭腦海一片空白,只能憑本能行動」的阿明也是存在的,只是可能不是在那個時候。在故事那個時間當下,阿明的狀態會更傾向於「把自己逼到極限的同時,不斷自我懷疑」的樣子。
但怎麼拿捏在什麼時候是什麼狀態,也是另外一個題目......
最後對於「有沒有可能」有共鳴這點是蠻認同的,想到以前看過一些關於創作的訪談,聊到這種話題時常常會被提醒「其實作者本身的共鳴最重要,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其他的人」的論點,但當自己在執筆的時候,往往還是會擔心別人的感動。
自己有感動了,然後其他人......也許不是「應該」,而是「有沒有可能」。
的確是當初在寫作的盲點。
是啊因為讀起來你困惑的點是第一人稱難以避免的缺點,所以我想,讀後感可能能給你回饋,看看結果接不接近你心中希望的模樣?至少我覺得切換視角後效果不錯!